Monday, February 25, 2008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真的水火不容?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真的水火不容?
陳心田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加中時報 14-07-2007

近日大溫氣溫嚴熱,我們居然有身處南中國之同感。與人閒談,大家或者會不時聽到「以前溫哥華豈會如此炎熱」一類的說話。的確在筆者初臨溫市的年代(大概二十年前),一般家庭連風扇也未必需要,更遑論冷氣空調。我們現時的氣候真的變暖麼?

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是社會上不少人仕討論的熱門話題。對於這個影響我們每一位甚至未來世代的重大議題,嚴肅而認真的討論及研究是刻不容緩的。不過部份人仕傾向認為全球暖化為工業化之下所結出的惡果,甚至有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誓不兩立的意識,可惜所持的論據則欠缺說服力。

觀乎現時世界各地的氣候,是否真的整體變暖似乎有待證實。畢竟在溫市居民感受皓熱天氣的同時(變暖),阿根廷首都則經歷罕見的降雪情景(變冷)!大家如果仍然記得,九十年代不少人以臭氧層(ozone layer)穿了大洞為「頭號殺手」,強調生態會因紫外光直接照射而備受破壞。近期轉向強調工業排放的氣體造成全球暖化,卻冷落了臭氧層問題,給我們「五時花六時變」的感覺—究竟是關於臭氧層的「女媧補天」還是關於氣體排放量的「溫室效應」真正影響環境生態?

有提出工業排放的氣體會令全球氣溫持續且急速上升,而解決辨法在於限制氣體的排放量。這種說法起碼有兩大問題。全球氣溫是否持續上升根本欠缺充足的證據。菲沙研究所(The Fraser Institute)於兩年多前邀請了Ross McKitrick博士為講員,McKitrick便表示氣溫於近年及將來會持續且急速上升的說法證據欠奉。退一步說,即使全球氣候真的變暖,有甚麼證據證明是工業排放的氣體所為?再者即使要減低工業氣體排放,政府也並不需要以僵硬的政策打擊發展—把「空氣排污權」拍賣便是一個較順應市場供求的機制。透過這種以市場誘因減低工業氣體排放的方法,購得「空氣排污權」的製造商固然可以選擇繼續沿用本來的生產方法,但同時被鼓勵選擇採用較「清潔」的方法減低排污,把用剩的排污權賣給其他製造商。

與此相關的是對於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此消彼長的偏見—兩者真的只可以二選其一麼?實情是經濟發展越成熟的國家,基於有更豐厚的經濟力量可以應用更進步的科技及更環保的能源,遂有更大機會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得比經濟發展落後的國家優勝。以此推論,我們實在應該鼓勵較貧窮的國家發展經濟,使它們可以早日追上經濟成熟國家的生產方法及環保水平。話說回來,在發展過程中,倘若產權可以被清晰界定及保護,產權擁有者便有著一定的誘因以顧及長遠利益的策略去打理並運用有關的資源。值得留意的是
有部份人仕視經濟發展為破壞地球的元兇,甚至以政治力量打壓別人發展的自由。筆者便曾經聽過有壓力團體反對歐洲一條村落的居民與商人合作採煤,妄顧該處貧窮人仕改善生活質素的自由,令人感到非常不安。這種禁止人類改變地球現況的思想,筆者實在未敢苟同,倒認為「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growth)才是我們需要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