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1, 2008

財政預算應遵守量入為出原則

[2006-02-22] 財政預算應遵守量入為出原則
■陳心田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本年度香港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即將提出之際,社會已經響起不同的討論聲音。對於唐英年司長應走的理財方向,我們或許可以從香港過去的歷史及基本法中有所領悟。
 政府在郭伯偉、夏鼎基及彭勵治三代的財政管理傳統下,基本上十分尊重每位小市民的個人努力及決斷力。政府開支高度約束,稅收簡單而節制,結果奠定了香港成為世界最富裕的經濟地區之一。九七回歸,基本法肯定了港府以往的理財哲學:第一百零七條聲明「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的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第一百零八條則聲明特區要「參照原在香港實行的低稅政策」。兩條一起解讀,可以體會制定基本法的人士明白到香港要繼續繁榮增長,政府在開支及稅收方面不宜偏離回歸前低開支低稅收的傳統。
 特區回歸那年,財政司司長(正是現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主要以經濟增長和政府開支掛鉤,而第一屆的預算收支約為二千億元。隨著金融風暴發生,九八至九九年度的財政預算開支竟然急速飆升至約為二千三百億元水平。這次經驗是假如政府開支單純由經濟增長決定的,遇上經濟收縮周期困難甚大。一方面,社會福利開支在收縮期會增多,但稅收方面卻又下降,難免出現赤字之苦。到了曾蔭權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預算開支已推高至二千五百億元。其後梁錦松先生在任內極力壓止政府開支,期望支出不會超越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
 過去一年,香港步過了可能自九七後經濟表現最出色的一年,市民對唐司長的預算案也有不同期望。在現時的環境下,香港政府理應隨著經濟復甦而乘機壓止龐大的社會福利開支。一些政客及壓力團體,可能為著一時的掌聲而要求政府維持甚至擴大開支,以為這時候是增加政府福利的好時機,並可用高稅收去補充。然而基本法的智慧我們是不應遺忘。政府反而應該考慮在稅收上有所減免,把資源多放在市民手中,尊重個人消費和儲蓄的自由。正如曾特首在九七年財政預算案所言:「香港的經濟成就由市民創造,理應還富於民」。(文匯論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