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7, 2008

台灣前途何去何從?

陳心田: 台灣前途何去何從?
加中時報 23-03-2008

台灣大選成為全球華人聚焦之點,藍、綠二營在過去數月施展渾身解數,選舉結果終於揭曉。這裡不打算評論政黨表現、馬謝兩人所得所失,卻嘗試從政策的角度分析台灣的方向。政治人物的花招使人眼花繚亂,一時談「統獨」、一時談「公投」,時而「兩國」時而「一中」。如果我們在這大堆「口水戰詞匯」中埋首鑽研,恐怕找上一年半載對台灣前途也毫無頭緒。研究台灣的發展,要多以客觀事實為依靠,再縱觀世界大格局,方能夠整理出一幅較清晰的圖畫。以國民生產總值計算,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7年排名第四,跟第三名的德國叮?馬頭。隻有數千萬人口的台灣,內需規模有限,一直重視對外貿易。根據「經濟學人」所提供的資料,台灣於2006年的出口為國民生產總值的70%,入口則為64.4%。數字又顯示內地市場佔台灣2006年出口約四分之一,美國、日本分別佔15.2%及7.6%﹔入口方面內地佔12.3%,美國、日本佔11.2%及23%。按Asia Times 的資料,台灣至2006年6月底在內地投資了約500億美元,佔整體海外投資七成。簡述了資料數字,再描繪國際形勢。筆者在去年12月21日的專欄早預計美國2008年經濟陷困局,不幸言中。龐大的軍費、天文的赤字及疲弱的資產市場將在未來一段日子困擾花旗國。對其他國家而言,美國經濟的下滑代表了消費者市場的萎縮。反觀中國經濟增長強勁,部份人民財富大大提升。近年內地除了繼續為包括台灣等地提供廉價勞力,更開始成為世界上重要的消費市場。七大工業國對13億人口的商機本來已經相當留意,美國的衰退隻會令內地市場更受注目。此外,隨著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聯盟的誕生,區域內的經濟融合是全球化下的潮流。凡此種種都顯示台灣難以自絕於內地!早已對政治上的「口水戰」感到厭倦,反要指出台灣總統不論姓「馬」姓「謝」,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深化貿易及經濟合作為大勢所趨。誠然在政治及文化上,兩岸存在一定t距。然而昔日的歐盟區為兩次大戰的主要戰場,今天德、法、英不是牽手推動經濟聯盟?說緊密的經貿交流會減低兩岸開戰的機會並非夸張。台灣在科技工業大有瞄頭,加上不少企業資本充裕,正好與內地優勢互補。北京一意要拉近兩岸距離,促進互利關系為根本之道。爭取「三通」、更自由的兩岸貿易及放鬆兩地投資、旅游自當是台灣新總統的主要目標。其實馬、謝二人可能亦心裡有數,但選舉時總要就聽眾口味發言。或許有人擔心在更自由的貿易及投資合作下,台灣會變得過份依賴內地。實情是生活水准為民眾切身利益、經濟強盛為爭取外交籌碼的重要條件--無法想像一個不景氣的台灣可以自主自強。當然,在強調兩岸經濟融合的同時,台灣政界商界仍然要致力發展內地之外的市場,有助分散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