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1, 2008

學券制精神在於選擇

[2006-12-06] 學券制精神在於選擇
陳心田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政府應徹底仿效佛利民學券制的原來構想,放寬限制,給予家長及學生更多選擇,並考慮擴闊學券制的應用—在中、小學全面實踐這個「以民為本」的教育制度,讓香港的下一代可以爭取到更優質的教育服務。
 早前特區政府建議推出幼兒教育學券,惹來各方人士熱烈的討論。(「學券制」的始創人佛利民教授也曾加入討論,好不熱鬧!佛氏於十一月十五日在三藩市病逝,享年九十四歲。)可能由於學券制的概念對港人比較嶄新,筆者留意到很多的討論及分析似乎都未能掌握到問題的癥結,以致有「愈辯愈難明」的現象產生。
「學券制」概念源於五十年代
 對於政府應否資助教育,一直都是頗有爭議性的問題。支持市場主導的人士,認為大部分的商品及服務可以透過市場供應,政府應該盡量避免插手。不過,由於教育有其獨特之處,情況大有不同。在經濟學家的提醒下,社會愈來愈重視人才資本(Human Capital)對經濟發展的重要,而教育則是增加人才資本的主要途徑。如果政府在教育上予以支持,雖然有違市場供求法則,但由於可視作為對社會的一項投資(像警察、消防、法律基建),所以也得到很多支持市場主導的人士所認同。
 佛利民在五十年代大膽提出學券制的構想,認為政府只需擔起財政支持的角色,用學券津貼學生而容許學生及家長選擇自己喜愛的學校。此舉不但增加學生及家長的選擇,而學校及教育工作者亦需要在家長的監察及學生的學習需求下設計出適切及靈活的教育課程及教學方法,否則將被淘汰。一九九六年,佛利民甚至成立基金會,專注推動學券制發展。根據二○○三年的「佛羅里達A﹢計劃」調查所得,曾經表現差勁的學校在推行學券制的競爭下有明顯的進步,相信有關政策絕對值得特區政府參考。
學券構思不應限制家長選擇
 當了解到學券的構思及背景,且讓我們把焦點放回到特區政府的幼兒教育學券構思。根據建議,政府會向幼稚園的學童提供最高一萬三千元的資助。此外,學券只准許用於每年學費不超於二萬四千元的非牟利幼稚園(後來作出修改,譬如加入過渡期)。對於政府應否資助幼兒教育,還是維持現時的「用者自付」,社會上普遍支持政府予以資助。反而在學券層面上,政府對牟利幼稚園的限制則惹來爭議。
 筆者認為現時的建議,未有把選校的權利完全放到學子及家長手中,有違學券制精神,不如乾脆用上其他稱呼!尤有甚者,限制下的學券扭曲了幼稚園教育之間的競爭,變相偏幫了部分幼稚園,窒礙了牟利幼稚園的發展。有論者認為倘若沒有限制,一般家長容易作出錯誤的選擇,則把家長的智慧看得太扁太低了。政府應徹底仿效佛利民學券制的原來構想,放寬限制,給予家長及學生更多選擇,並考慮擴闊學券制的應用——在中、小學全面實踐這個「以民為本」的教育制度,讓香港的下一代可以爭取到更優質的教育服務。(文匯論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