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政府,大市场’的真义
--------------------------------------------------------------------------------
2006年11月15日 02:24 香港商报
自从曾特首在9月提出‘积极不干预’已经不存在,改用‘小政府,大市场’为施政理念后,即引起学界及政界激烈的争论,最后连经济学大师佛利民也加入战圈,好不热闹。笔者认为,要研究香港的经济政策方向,探讨政府的角色,先要更清楚界定有关的概念。
回顾香港的经济发展史,60年代可算是关键的十年。当时港英政府面对发展及解决贫穷问题,财政司郭伯伟一直坚守约束政府开支、采取节制的税收两大原则。这套公共理财哲学隐含的智慧,便是限制政府可挪取的资源,腾出市场空间让个人根据自己的选择作出投资、营商及就业的决定。结果,香港在这种理财哲学下逐渐成为世界最富裕的经济地区之一。其实,细心理解基本法的原则,当中要求特区政府遵从‘财政预算以量入为出的原则,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并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第一百零七条声明)及‘参照原在香港实行的低税政策’(第一百零八条声明),正是‘小政府’理财精神的延续。
由于基本法的规范及政府多次强调公共支出不会占多于GDP的20%,笔者估计‘小政府,大市场’在财政开支这层面大体上可以维持。问题是公共开支的控制只是‘市场主导’的其中一项条件,而非唯一条件(necessary but not sufficient condition),政府应该承担的角色并未能在‘小政府,大市场’这口号上被清楚陈述。
大部分支持市场主导的人士皆认同政府在社会上担当重要的角色,当中包括保护私产、建立法律基建(例如法庭、立法机关),并有限地提供少数市场未能供应的服务及建设(例如消防)。至于大部分的经济、民生范围,市场主导者则支持以供求下的价格带动交易机制,参与者可以透过自愿买卖而达致互惠双赢的结果——背后理念是以尊重个人的选择为依归。
尽管在公共开支上有一定制衡,但特区政府在经济计划上渐趋活跃,令人担忧市场主导政策去如黄鹤。亚洲金融风暴后,部分人士认为香港要继续成长,政府必须制订更多政策(例如扶助个别行业)及引入更多规管。可惜特区政府数个主打的政策如数码港、‘八万五’等均未如理想,早已显示政府干预的低效率。不少倡议政府引入更多政策及规管的人士,仍然不了解政府策动的计划越多,市场的发展越发被窒碍,个人的活力越发受到限制。
早前公布的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香港依然名列前茅,这是国际机构对本港市场主导政策的肯定。港府切勿对我们赖以成功的传统轻言放弃,偏离市场主导这‘基本法’。
作者:陈心田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