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經濟自由度
陳心田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加中時報 08-09-2007
市場及貿易的重要性
十九世紀著名的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人口以幾何級數遞增(意即一變二、二變四,如此類推),食物的遞增無法跟上。這種思維著眼於急速膨脹的需求及資源的局限,而人類只可以在有限資源當中你爭我奪。如果世界真的如斯發展,情況一定非常絕望,最終我們有機會在人口膨脹之下過着僅可以糊口的貧困生活!亞當史密於一七七六年的巨著「國富論」照出一道曙光,把視野擴闊到供應方面,指點出財富是可以透過生產力的增強而擴大。這樣的理論當然吸引非常,問題自然是何以為之?史密認為分工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而我們能夠透過市場把自己的專業生產和別人的進行交易,再在買賣機制下達至互惠互利,整體的財富便得以增長。史密一方面鼓吹透過價格機制這「無形之手」導引社會的資源分配,但同時亦指出政府本身擔當著獨特且重要的角色,決非一面倒擁抱市場,分析客觀而全面--尤其史密喜歡以歷史事實及真實數據支持其分析。隨之而來的李嘉圖參考了史密及一班前人的智慧,指出個別國家只要專注發展其強項然後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整體的經濟效益遂能得以擴大。史密及李嘉圖等人的思想帶出了市場及貿易對經濟發展的重要。
經濟自由的主要基礎
「國富論」出版後二百多年,奉行市場經濟及對外貿易的一眾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一般勝於採取計劃經濟及「閉關自守」政策的國家。然則何謂「市場經濟」?這個問題似淺實深。首先,市場是一種 以價格為標準的交易機制,參與者透過自願買賣(亦即需求及供應),付出代價而達致雙贏的結果。新制度經濟學者高斯教授認為產權的清楚界定為市場有效運作的先決條件;夏定則提出所謂「公有的悲劇」,精簡地刻劃出沒有產權界定下資源會被過份虛耗。簡單來說,不屬於任何人/機構的資本是沒有人/機構會予以珍惜,因此產權的清楚界定乃保護、管理和發展相關資本的誘因。值得注意的是除產業擁有權外,華裔學者張五常教授指出使用權、轉讓權及收入權其實更為重要。政府在市場經濟之下,主要便是要擔當保護私產的責任,並提供市場未能供應的服務及建設,例如警務、消防及國防等。
在市場交易下,以貨幣取代「以物換物」的確可以減低交易的費用,有利經濟增長。唯政府濫發鈔票會導致高通脹,從而扭曲了貨幣的購買力,嚴重的更會導致公眾對貨幣失去信心,引發貨幣及金融危機。保持貨幣穩定的購買力已經被視作成熟的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一環。
歸納歷史上的例子,尊重市場交易、維持開放貿易、保護產權及有效控制通脹水平似乎已經是任何地區要達至繁榮富裕的基本法。菲沙研究所及其網絡機構一同發表的世界經濟自由指數,量度了不同地區在政策及制度方面支持經濟自由的程度,將本來比較抽像的政策理念具體化,確實很有參考價值。
加拿大(經濟自由七雄之一)
今次加拿大在排名榜位列第五,與英、美以8.1分打成平手,落後了榜首的香港0.8分。當中政府規模(6.8分)、法律結構及產權保障(8.6分)、有關貨幣(9.7分)皆有強化的趨勢。至於在信貸、勞工及商業規管方面未有突破(7.8分),而國際貿易則微跌了(7.5分)!
加國要在經濟自由方面有所改進,起碼有三方面可以留意。在稅收上,高薪一族的個人入息稅似乎有削減的空間。此外,加國的勞工條例有過度傾斜到工會之嫌,而最低工資又窒礙僱主與僱員間的議價自由,政客及官員實有改革勞工規管的必要。最後,加國一向著重對外貿易,而這傳統不僅要保留,甚至應大幅拓展。
加國過去的主要貿易伙伴為美國,近年政府努力與其他國家發展更多商貿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加拿大與中國已經簽署了太平洋計劃合作諒解備忘錄,同期又商討所謂「外國投資保護協議」,兩地發展自由貿易的日子並非遙不可及。加拿大政府繼續堅持對外貿易的決心將是本國人民能否享受高度經濟自由及良好經濟發展的關鍵。
香港 (經濟自由度榜首)
經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求教諸葛孔明關於立業興邦之良策,孔明遂指出「天時、地利、人和」為建立基業的三大要素。撇開《三國演義》中對「天時、地利、人和」嚴格的詮釋,相關的概念只要稍加運用,仍然是分析現代經濟發展的良好工具。一個社會倘若要發展經濟,始終難以脫離天然資源優劣(天時)、地理位置好壞(地利)及優秀人才多寡(人和)這些資本。不過要這三大資本可以被充分利用和發揮,則再需要一樣非常甚至更重要的條件—良好的制度!香港傳統上是在一個政府少作干預,日常生活大部分的決定、責任都在個人手中的情況下,發展成為今天世界一流的經濟體系。香港不像某些國家享有豐富資源,惟多年來擁有尊重產權的良好制度,又容許開放自由的貿易。另一方面,實施超過二十年的聯繫匯率制度是令人放心的貨幣政策。今次香港再度蟬聯經濟自由指數榜首位罝,是對其經濟政策及制度安排的又一次肯定!值得留意的是近年香港有提出引進最低工資的人仕,希望低收入勞工的待遇得到提升。可惜,他們似乎忽視了最低工資機制會削弱僱主與僱員的議價自由,而多一點的政府工資管制只會危害基層的就業機會。
中國(有待成長的巨龍)
今次中國在自由指數排名僅列八十六,顯示了仍然有大量改進的空間。不過在我們作出批評之前,先不要忘記中國的市場改革及對外開放政策只有短於三十年的歷史。自從鄧小平先生推行改革開放,中國在經濟自由方面的深化大家有目共睹--從六、七十年代的一窮二百演變到現時的「世界工廠」,更隱約有「大國掘起」之勢,這恐怕都並非「大鍋飯」及計劃經濟的貢獻。
在今年的自由度分析中,我們發現有關貨幣及國際貿易的表現不俗,但在信貸、勞工及商業規管(5分)、政府規模(5.1分)、法律結構及產權保障(5.8分)三方面中國的得分顯然未如理想。在中國已經加入世貿之後,與其他國家發展更緊密的商貿關係應該是一條不歸路。政府在經濟方面的參予固然有減低的餘地,但改善法治及產權的保障同樣刻不容緩。畢竟司法的獨立性、產權的爭拗及知識產權的保護等都會影響市場的發展及個人的營商並投資意慾。較早前北京通過物權法,是在產權保障方面跨前了一步。
台灣在今次位列三十八,其中在法律結構及產權保障獲得7.0分,在法治表現方面依然領先內地。不過台灣在政府規模一項只取得5.7分,政府在經濟活動的參予可以進一步削減。香港多年來一直以經濟自由馳名,法治制度比美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值得兩岸的政策制定者及官員借鏡。
結語
在一百四十一個地區當中,不少位於非洲及南美洲的國家都取得頗低分數。有人可能認為貧窮是導致低經濟自由度的原因,可惜這見解無疑是本末倒置--不是要等到一個國家富強才可以發展經濟自由,反倒是透過發展經濟自由方能令到國富民強!從中國改革開放的經歷可見,貧窮國家要致強致富,深化市場經濟、強化產權保障並致力對外貿易才是對症下藥。現在發展中國家所面對的貧窮問題,很多源於貪污、內戰、種族仇恨和極權主義,加上國內的既得利益集團不願意見到從市場及貿易所帶來的競爭,致令發展經濟自由的過程舉步為艱。話需如此,我們亦不乏看見很多國家在經濟改革方面的成功例子,發展中國家要脫貧致富仍然是有希望的。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