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1, 2008

新加坡和香港的雙城故事

[2006-10-05] 新加坡和香港的雙城故事
■陳心田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不知何時開始,新加坡和香港便經常被拿來相提並論。好像最近由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名表被公佈後,多於一間傳媒不忘在報道中加入類似「香港落後於新加坡六名」的字句,又是一個兩地被直接比較的好例子!
 驟眼看來,香港與獅城似乎有相近之處。兩地均是位於亞洲,面積細小而人口只有數百萬的地區。在六十年代開始,兩地均在經濟發展上取得驕人成績,更被冠以亞洲小龍之美譽。法律制度上,兩地由於都曾被英政府管治,基本上都保留了英式的體制和傳統。然而只要細心研究,我們會發現獅城和香港畢竟存在很大的分野。
 新加坡是一個獨立國家,立國後收到馬來西亞、印尼等鄰國的外在壓力,對內則存在著種族間的矛盾。由於這些內外因素,新加坡政府不少政策都受著所謂種族張力、國防部署的因素而影響。事實上,新加坡政府大可以用上國土安全之類的角度去把個人自由的犧牲加以合理化。反觀香港,本身並非獨立的國家個體,國土安全的包袱一向遠較為輕,在發展上可以依靠相當開放的貿易政策及市場主導的經濟模式去發展,而傳統上政府亦少作管制及干預,市民遂可以享受到豐富的創業、就業機會並高度的個人自由。當我們要比較兩地,甚至有提出要向新加坡「取經」前,首要明白兩地存在的差異。
 最近有聲音提出,香港政府由於過去對提供經濟發展藍圖力有不逮,令致香港欠缺長遠的發展方向。反觀新加坡政府積極推動高科技,促進該國成為科技工業國,值得港府借鏡。新加坡作為一個主權國,基於對其他國家的防範,某程度上要維持國家的自給性(self sufficiency),其工業政策還可以理解。香港作為一個開放城市,在多方面均可與國際及祖國優勢互補,一定要發展某一工業的理據相對薄弱。單就經濟模式來看,新加坡實在不比本港優越。李鉅威博士就有關問題亦提出精闢的分析。八十年代港人曾要求港府學習新加坡,保護自身的電子工業,但被當時緊守市場主導的港府報以冷淡的回應。正如李博士指出,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香港在經濟發展方面絲毫未處下風—個人GDP猶勝新加坡(根據經濟學人提供2001年的數據,新加坡的個人GDP為20,900美元,香港則約為23,200美元,而香港當時的經濟屬於低沉)。電子工業呢?本港經濟結構早在市場帶動下作出轉型!
 鴻圖大計欠奉的香港,過去正正由於發展由私人發動,反而顯得更加靈活;投資人士也有較大空間尋求發展,可以把個人創業的夢想變成事實(李光耀先生在自傳中也對香港濃厚的創業傳統感到羨慕)。筆者無意低貶獅城多年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正如一位本港的金融機構行政主管所言,香港和新加坡兩地背景、優勢不盡相同,發展亦各有特色,本港實在無需要把對方的經濟模式搬來,勉強地作出仿效!(文匯論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