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2] 香港應和內地優勢互補
■陳心田 獅子山學會經濟研究員
亞洲幾乎所有國家在四、五十年代都陷入經濟困境,大部分人民生活可以用「一窮二白」去形容。部分國家在二戰前經濟狀況已大幅落後於美、英等國,而另外一些則因大戰而元氣大傷,發展經濟幾乎是亞洲所有國家的共同目標。根據林毅夫先生有份著作的《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所指出,印度及菲律賓為求催谷經濟增長,採取了一種「趕超」策略,意即依靠「一整套政策體系,通過扭曲宏觀政策環境和體制,運用行政干預,實行實業歧視和保護的經濟學思想和政策傾向」。不難看見,這種經濟發展學說偏離亞當.史密的市場經濟傳統,相信政府的政策及資源應用以主導國家的經濟發展。另一批國家及地區如日本、香港及新加坡則採取以尊重產權,市場主導的經濟模式去建設國內的經濟。
經過多年的實踐,一眾順應自由市場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明顯超越擁抱「鴻圖大計」的對手。根據林毅夫等人在書中所提供的資料,印度和菲律賓在六、七十年代的每年平均經濟增長僅分別為1.4%及2.8%。相反,香港及新加坡從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八四年,每年平均經濟增長均起碼超過7.8%。
我國自八十年代初期也在鄧小平先生的領導下,大力推動順應市場的政策,結果中國成為繼四小龍後另一奇蹟。
市場主導一直是港府嚴格遵行的原則,當中鮮有涉及龐大發展藍圖及計劃,卻正是港人安定繁榮的基石。金融風暴後,部分人士曾對市場主導這原則有所懷疑,但特區經過數年的摸索,最終也放棄一些偏離本身優勢的發展藍圖。反而貿易發展局主席吳光正先生指出本港可以同深圳結盟,建議內容更加實在。其方向是深圳以其條件全力發展高科技,而香港則以其傳統優勢發展為高科技貿易平台,成為我國和外國科技的轉運中心。筆者十分同意這個優勢互補的政策方向!(文匯論壇)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