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5, 2009

加拿大存在「反分工」現象

曾經在香港居住的朋友,可能會發覺這裡很多家居工作,加拿大人習慣親力親為。由電器修整到自製傢私,很多家庭都自己操刀,而這與港人連最簡單的家務都假手於人相映成趣!筆者過去以為純屬文化差異,但期後發覺現象背後離不開經濟因素。畢竟不少所謂「文化現象」亦不乏成本及效益(cost and benefit)的考慮。

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 1723-1790)這位經濟學宗師,讓我們明白分工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透過市場把自己專業的生產和別人進行交易,在買賣機制下達致互惠互利。現代社會,有多少人會一力承擔衣、食、住、行的生產?大部份人豈非都專注自己的事業,然後將賺回來的金錢換取其他的物品及服務?不要少看分工效應,這股神奇力量造就了經濟爆炸性的增長。不信乎?且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予以說明。假設要求閣下以一己之力,由無變有地製造一罐汽水,所花的時間與精力恐怕難以想象。實情是一罐汽水在市場上購買只所費無幾—分工所發揮的效率可算大矣!

既然分工為促進生產力、提升生活水平的重要原因,人類分工智慧從何以來?根據「國富論」卷一第二章,史密斯認為:「分工的形成,是因為人性當中有某種以物換物的傾向…這種性向是否為人性中固有而無法進一步分析的本質,或者更有可能是理智和言語能力的必然後果?這些不是我們在這裡要研究的問題。」[1]史密斯所談及的「傾向」,或許便是造物主精密的設計。順帶一提,新約「以弗所書」四章教導信徒按恩賜「各盡其職」,正好與專業生產及分工的精神吻合。

一個靈活而富彈性的勞工市場有利分工,可惜加拿大勞工市場限制不少。本國最低工資窒礙僱主與僱員議價的自由便為一例。加國勞工市場受到工會龐大力量所左右,就連不支持工會決定的個別成員,在集體談判及糾察線安排下也每每受壓要放棄個人意願而與其他成員共同進退。如果工會制度及相關的勞工關係法例發展到一個行業的員工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奪「拒絕加入工會」的自由,又或者加入之後被要求完全接受「少數服從多數」的捆綁,分工效率定必遭到削弱。菲沙研究所與及其網絡機構去年九月發表「2008年度世界經濟自由報告」,加拿大在勞工市場規管的得分為7.22,比美國(8.29)、香港(8.15)及英國(7.42) 落後。最近BC省選由反對調高最低工資水平、較不向工會傾斜的BC自由黨勝出,有利本省經濟與就業。

在市場制度下,賺取的回報可以由於個人的才能不同、付出的勞力不一而有所高低,這基本上無可厚非。不過我們是否慣於把人的收入與其價值掛勾?月入百萬行政總裁的生命比修路工人的更寶貴麼?新約哥林多前書十二章提到教會內不可能全都是「眼」,需要不同「肢體」配搭。市場上的專業生產何嘗不是?只有商人、醫生、律師及工程師而沒有一眾藍領勞工,社會運作誓必難以暢順。

由於僱用工人成本偏高,因此不少本地人從小培養了十八般武藝,木工、電工、園藝甚至修理汽車都有板有眼。可是從增加社會整體生產力的角度來看,這種「反分工」現象則弊多於利。加拿大要增強分工效應,深化勞工市場自由度乃重要一步。鼓吹分工之餘,我們不忘謙卑看待自己的建樹,並認真尊重別人的貢獻。始終相信「工作收入不同 生命價值相等」,你同意嗎?

[1] 阿當.史密斯著 謝宗林與李華夏合譯 國富論 先覺出版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