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5, 2009

比較、競爭何足懼哉—談加國教育

每年在BC、魁北克、亞爾伯特及安大略,成千上萬的父母及教育界人仕都關注由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發表的學校成績報告表。理由很簡單—報告表報導個別學校表現,提供的資料在其他地方難以尋獲。成績報告表負責人高利(Peter Cowley)指出,報告表的設立希望回應一個重要問題:「這間學校在學業方面與其他學校比較大致如何?」高利希望家長在替子女選擇學校時可以有所比較,亦能夠擁有每年一度的報告從而得知子女所就讀學校的發展。事實上,教育界人仕也可以積極利用報告改善教學方法。

回顧歷史,BC省的中、小學報告表分別在1998及2003年開始。魁省的中學報告由2000年開展。亞省比安省早,分別於1999及2002年起發表中、小學報告表。安省的中、小學報告表則分別在2001(中間中斷了五年)及2003年展開。成績報告表並額外列出重要的學童、社會及經濟指標,包括父母平均收入及英語為第二語言(ESL)在學校的百份比等。

雖然學校成績報告表旨在幫助家長評估子女就讀學校的學業表現,但反對報告表的聲音一直存在。首先,報告表被批評為欠缺全面性。誠然,體育、音樂、藝術或話劇等科目未被計算在內,但該類「非學術」科目的確欠缺客觀資料予以量度。況且,所有研究報告畢竟都存有局限!過去高利便提醒我們,以成績報告表去比較富裕地區的私立學校與農村地區的一所細小學校意義不大。倘若被比較的兩所學校在同一區域兼特徵相似,則比較結果應會對父母及教育界人仕有用。有趣的是從今年BC中學成績報告表來看,擁有很多來自低收入家庭(低於省平均的$68,600)學生的學校,學業表現亦未必一定遜色。

另一種批評來自部份教育工作者,他/她們覺得不宜將學校比較。實情是我們每天在衣、食、住、行等重要環節上均會比較、選擇,因何教育要有所例外?是教育界工作者本身害怕被比較嗎?順帶一提,BC教師聯盟(BC Teachers’ Federation; BCTF)不支持比較BC小學表現,又要求廢除用作評估學校的基礎技能測試(Foundation Skills Assessment ;FSA)。不過按COMPAS公司2008年的調查發現,83%受訪家長支持使用全省性(province-wide)的測驗結果去比較學校、70%以上的家長支持省教育廳全省性測驗的政策。教育的最終服務對象不是學童與家長麼?

最後一種反對意見認為發表報告的潛在動機在於鼓勵及高舉私立學校。這種看法缺乏證據,但倒帶出另一個問題:「因何加國的教育一定要公營主導?」莫非公營教育乃壇上聖牛,碰不得半點?私營學校只屬唯利是圖,教學優異也不能褒獎?現時加拿大政府制定的教育課程,傾向將靈性培育踢出班房;反觀不少私校重視全人教育,致力深化新一代在品格建立、價值取向上的發展。教育是增加人才資本(Human Capital)的主要途徑,政府給予資助備受大部份人仕認同,不過贊成政府出錢並不等於要政客、官員及教師工會支配教育。
己故經濟學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在五十年代提出學券制的構想,認為政府只需專注以財政支援教育,用學券方式津貼學生而容許學生及家長選擇自己喜愛的學校。此舉不但增加學生及家長的選擇,而學校及教育工作者亦需要在家長的監察及學生的學習需求下,設計出適切及靈活的教育課程及營運方法免受淘汰。1996年,佛利民甚至成立基金會,專注推動學券制發展。根據「佛羅里達A﹢計劃」調查所得,曾經表現差勁的學校在學券制帶來的競爭下有明顯進步。

既然連學生在校園內都經常要接受各式比賽及測驗的挑戰,老師、學校行政人員也應「以身作則」,毋須逃避比較與競爭。致力求進的老師與學校行政人員,在檢視報告指標的同時大可把握機會去檢討自身的表現。另一方面,家長使用成績報告表時需了解其性質及限制。政府應徹底檢討現時公營主導的教育模式,儘量給予家長及學生更多選擇,而學券制政策絕對值得本國各級政府參考。最後還望從事有關教育的一眾人仕校正目標,以學童為本,致力讓加拿大的下一代可以獲取到更優質的教育服務。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