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5, 2009

挽狂瀾於既倒

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於去年十一月四日擊敗共和黨麥凱恩嬴得總統選舉,並於一月二十號正式成為美國第四十四位總統。然而經過次按風暴、信貸緊縮及金融海嘯一連串打擊,美國經濟早進入艱難時期。奧巴馬「新官上任」後單要應付經濟民生的挑戰恐怕已經頭痛非常。

現時美國國民可能寄望聯邦政府擔當「救主」大灑金錢、大興土木,藉以「創造」新職位。事實上,奧巴馬本人亦承諾過會創設大量工作機會。不過在期望政府花錢刺激經濟的同時,我們要明白所有公共開支其實源於納稅人—政客、官員並沒有向社會注入額外財富。換而言之,聯邦政府花的一分一毫來自國民口袋或以債渡日(亦即先洗納稅人的未來錢),並非真正創造財富。畢境羊毛還是出於羊身上!儘管美國政府加大開支在個人缺乏消費及投資意慾時可稍為強化公眾信心,解決經濟困境始終有賴一系列「正和」(net sum)政策去提升整體財富。

加拿大菲沙研究所的麥馬漢曾指出經濟自由乃繁榮與成長的其中一個主要推動力,而享有高經濟自由度的省份一般擁有較低稅率、較小政府規模及具彈性的勞工市場。這些條件的確可以製造工作機會並誘發經濟增長。套用於此時此刻的美國,減稅及降低工資的限制為奧巴馬政府當考慮的政策。鑑於經濟困難時政府欠缺削減福利的空間,美國政府推行減稅時忍受短期赤字上升無可厚非,但經濟好轉時卻要全力滅赤!至於勞工市場方面,政府勉強以法例推高工資只會令就業情況惡化。最低工資的支持者,出發點是希望低收入勞工待遇得到提升。然則在最低工資的法例下,員工所付的代價是喪失了和僱主議定工資的自由。實情是僱主在最求利潤的原則下,可以選擇減少聘請員工(例如以機器代替)去平衡最低工資法例下的額外支出,甚至選擇減少投資、創業或者寧願把資金投放到其他國家。最低工資的犧牲者當然不會是醫生、律師這些知識型僱員,反而是最欠缺學歷、技術、工作經驗及人脈關係的一群。下調最低工資水平可望抒緩美國弱勢階層之失業數字。

除了國內政策,奧巴馬也應該在對外貿易、吸收投資及引入專才三方面進一步拆牆鬆綁。經濟學天才李嘉圖(1772-1823)於十九世紀提出「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讓我們明白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並非你嬴我輸的零和遊戲。可惜基於不同原因,促進互惠互利的政策依然會存在反對之聲。奧巴馬要改善經濟民生,推動貿易刻不容緩。只是正如任教於西門菲沙大學政治的莫恩斯博士認為,奧巴馬面對著核心支持者如工會的政治壓力,實行更多保護政策不會讓人意外。第一批對貿易有所保留的,當然來自「飯碗」受影響的一群。發展中國家以廉價勞工提供便宜的產品,對美國三億消費者雖然有利,但對美國部份製造行業則構成競爭壓力,難怪有關行業的工會及僱員會視為威脅。支持保護主義的眾君子請不要忘記假若美方增加貿易壁疊,別國也可以限制美國貨還以顏色,導致雙輸收場。美國僱員應要透過不斷培訓及學習去提升自身的生產力,並要以敢於遷移與轉營的態度面對競爭,而並非依靠政府保護。此外,美國政府要對外來投資持開放與歡迎的態度。2005年中國海洋石油希望收購美國的Unocal油公司,後來由於涉及國家安全問題而受阻。「國家安全」固然重要,但過份強調只會淪為保護政策的藉口,窒礙跨國投資並減慢復甦的步伐。現時不少所謂國有企業本身都是上升公司,大部份股權亦已分散在不同投資者手中,而公司管理層也要關注董事局及股東的意願。政府對於企業之間的收購投資,根本無須過份擔憂,更提防把商業行為過份民粹化、政治化。至於引入專才留在美國工作,既有利國家的生產力,又可增加國內租用及購買樓房的需求,一舉兩得。

自2003年起美國在伊拉克投入龐大軍費,開支的沉重已是不爭事實。喜歡與否,奧巴馬必須及早有序撤軍以直接減輕國民負擔,讓省下的資源投進經濟發展,方為利民抒困之道。美國首位帶有黑人血統的總統能否帶領全國挽狂瀾於既倒,很在乎政策是否運用得宜。筆者深願上帝祝福美國,God bless America!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