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3, 2007

慈善機構是第三股力量

[2006-09-04]
 最近李嘉誠先生在一個公開場合透露,打算捐贈三分之一的財產作慈善用途,實在令筆者非常尊佩。有傳媒竟然透過李先生的言論及其它蛛絲馬跡,嘗試猜度他所擁有的實際財富,而並非把注意力集中於捐獻及慈善工作的主題上,可算萬分可惜。
官方壟斷福利事業可能得不償失
 傳統上經濟學者喜歡研究政府和私人市場的關係——嘗試找出兩者的適當功能以及最具效率的配搭。根據香港過去的經驗,港府傾向尊重民間智慧,較少干預供求力量,「小政府,大市場」的配搭,成功地為港人帶來亞洲四小龍的奇蹟。然而,正如已故管理學專家杜拉克所指出,非牟利的慈善機構對現代社會正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簡單地說,非牟利的慈善機構可以說是政府、市場以外第三股維持社會安定繁榮的強大力量!
 今天香港部分人士,每當想到要支援弱勢社群,自然要求政府增加福利開支,認定這是官方必須承擔的責任。這種「非市場即政府」的想法,正是忽略了杜拉克所指的第三股力量。弗利民早已提醒我們,由官方機構負責社會福利,讓官方以他人的金錢用於他人之上,整件事情事不關己,當然易導致浪費!事實上納稅人恐怕也很少對公營的福利機構作出監察。反而由私人捐獻支持的非牟利團體,主辦及參與者對相關的慈善計劃通常有較大的熱誠,加上捐獻者因為自發支持,對受捐獻機構的財政可能比較留意,非牟利慈善機構效率每每優勝於公營福利也就不難明白。此外,張五常教授的文章也啟發了筆者一個重要的概念——假如政府不斷挑起福利計劃的擔子,只會把私人慈善事業擠掉,對整體社會及真正要扶助的社群可能得不償失!
應鼓勵慈善團體積極回饋社會
 蓋茨、巴菲特及本港的邵逸夫爵士、李嘉誠先生等頂級富豪一直積極以在市場創造的龐大財富慷慨地回饋社會,支持他們關注的慈善項目。值得留意的是他們一方面受惠於市場提供的奮鬥機會,靠著創造力和汗水製造財富;一面又充分利用社會給予自己行善的空間,幫助有需要的人。普羅大眾,很多何嘗不也是年年月月慷慨地支持各式慈善機構不同的工作。政府與其大事擴張社會福利,導致冗員充斥,不如讓出更多空間予非牟利團體,並繼續以寬免稅項鼓勵民間慈善,效果可望更好。(文匯論壇)

No comments: